當前,在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的積極引領下,各地融資擔保機構日益重視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的潛在價值,加快推進相關融資擔保產品和服務的布局。目前,知識產權融資主要依托兩條路徑開展:一是知識產權質押貸款,二是知識產權證券化。
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是指知識產權權利人以其合法擁有的專利權、注冊商標專用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中的財產權作為質押物,經評估作價后,向銀行等融資機構獲取資金,并按約定償還本息的一種融資方式。其中,專利權質押登記的申請可依流程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辦理。融資擔保機構通常與地方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建立協作機制,由交易中心依據評估標準與流程對擬質押專利進行全面評估,并出具權威、專業的評估報告。
知識產權證券化則是指發起機構將多家科技型企業的重要知識產權或其衍生債權(如許可使用費)進行整合打包,轉移至特殊目的載體(SPV),由該載體以該資產包為擔保,通過結構重組、信用評級和信用增級等措施,發行可在金融市場上流通的證券,從而實現融資。
在實踐層面,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已取得積極成效。以寧波市江北區政府性融資擔保公司(正德擔保)為例,其針對輕資產初創科技企業推出“專利智融擔”產品,采用“專利質押反擔保”模式,聯合銀行與園區,構建“園區推薦+政策性擔保+銀行信貸+專利價值量化”服務鏈條,通過對企業專利技術進行價值評估并將其轉化為融資資本,有效緩解科技型企業因缺乏廠房、設備等傳統抵押物而面臨的融資困境。
在知識產權證券化方面,西安擔保集團成功發行“中泰—華科創合—西投保西安知識產權1期資產支持證券”,成為中西部地區首單兼具“專精特新”和“中小微企業支持”雙標識的知識產權ABS,首期發行規模1億元。該產品以西安吉利電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奇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高新技術企業持有的知識產權作為基礎資產,為陜西省科技型企業拓展了新的融資渠道。
在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的過程中,多方協同至關重要。擔保機構應著力打通服務全鏈條,覆蓋從獲客、評估、簽約,到貸后知識產權價值監測與風險處置等關鍵環節。具體工作要點包括:
一、健全評估與定價體系:讓“無形資產”變得“可量化” 1.建立多維度評估模型 一方面,可結合專利類型、市場應用前景、授權范圍、剩余年限、權利穩定性等因素,形成技術價值+市場價值+法律風險的綜合評估模型。另一方面,可引入“動態評估”機制,對質押期間知識產權的市場表現進行階段性復核。 2.引入第三方評估與公共服務平臺 擔保機構可與國家知識產權局備案的評估機構、地方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科技中介機構建立合作機制。同時,推動建立地方性知識產權估值數據庫和質押評估案例庫,形成“區域性參考價”。 3.探索擔保機構自有的內部評審機制 對于涉及新興產業(如人工智能、生物醫藥、芯片制造)的知識產權,擔保機構可建立專業技術評審委員會,吸納技術專家、金融專家、法務專家參與項目的盡調與評審,增加評估的專業性與公信力。 二、完善風控與貸后管理機制:實現“資產保值+風險可控” 1.全流程風險防控 擔保機構應在貸前、貸中、貸后全過程建立系統的風險管控措施。貸前要重點審查知識產權權屬的合法性、權利狀態以及潛在糾紛風險;貸中可以通過引入保險或再擔保機制分擔潛在風險,并建立動態監控系統實時跟蹤知識產權使用情況;貸后則需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當發現質押專利被撤銷、許可收益下降或存在侵權爭議等風險信號時,能夠及時介入和處置。 2.探索“風險共擔+收益共享”機制 擔保機構可積極推動政府設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基金,形成政府、擔保機構、銀行三方共擔的風險分攤機制。同時,通過與保險機構合作,引入知識產權質押保險產品,也能進一步增強擔保機構的風險承受能力。 3.強化貸后知識產權價值跟蹤 擔保機構還需依托知識產權信息平臺與大數據系統,對質押標的的權屬、使用及市場價值進行動態跟蹤,建立有效的退出與處置機制,確保質押資產的可回收性。 同時,應推動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功能升級,打造集確權、評估、質押、交易與處置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臺,實現“專利入池、擔保承接、融資發放”的業務閉環,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金融生態體系。 四、創新業務與產品模式:推動“質押+證券化” 雙輪驅動擔保機構可以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產權推出“專利智融擔”“商標貸”“版權貸”等差異化產品,探索組合質押、知識產權池化融資和專利包質押等創新模式,進一步提升企業融資靈活性。與此同時,應推動知識產權證券化的發展,以擔保機構作為信用增級方,支持發行知識產權資產支持證券(ABS),讓中小科技企業通過資本市場實現間接融資。擔保機構還可以與再擔保機構、政策性銀行和地方科技基金聯動,構建多層次、可持續的政策性金融支持體系。 總體而言,擔保機構推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不僅是產品層面的創新,更是制度機制與服務生態的全面重構。通過“評估標準化、風險智能化、服務協同化、產品多元化、團隊專業化”的系統建設,擔保機構能夠有效激活知識產權的資本屬性,助力科技型中小企業實現“知產變資產”的轉化,為科技創新與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轉載:公眾號普微融資創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