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五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全面深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大幅提升,重點領域金融風險有序化解,金融業改革開放持續推進,金融事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為介紹闡釋“十四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從即日起,《金融時報》將推出系列訪談,專訪中國人民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
“堅持支持性的貨幣政策立場,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初步形成,實施和傳導更為有效,助力'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順利完成。”2025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國新辦“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
從9次降準釋放7萬億元長期流動性到結構性工具覆蓋金融“五篇大文章”,從明確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為政策利率到建立制度化的貨幣政策溝通機制,一系列扎實舉措共同勾勒出現代中央銀行制度的建設軌跡,交出了一份“總量穩、結構優、成本降、預期穩”的亮眼答卷。近日,《金融時報》記者專訪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負責人,圍繞“十四五”時期,中國人民銀行在推動貨幣政策框架轉型、利率市場化改革等方面的工作和成果進行深入交流。
《金融時報》記者:“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完善貨幣供應調控機制。請問央行在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負責人:“十四五”以來,中國人民銀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注重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的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潘功勝行長在2024年陸家嘴論壇上表示,近年來,中國貨幣政策立場是支持性的,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提供了金融支持,營造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充裕。“十四五”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共降準9次,累計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3.5個百分點,提供長期流動性約7萬億元。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靈活調節中短期流動性。豐富貨幣政策工具箱,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賣、買斷式逆回購操作。加強對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的研判和把握,促進貨幣信貸合理增長。
不斷完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體系,加強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堅持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的基本原則,創設實施支持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服務消費等領域的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實現對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全覆蓋。同時,探索拓展中央銀行的宏觀審慎和金融穩定功能,豐富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貨幣政策工具。
總的看,“十四五”時期的貨幣政策調控取得良好成效。一是金融總量合理增長。社會融資規模和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的年度增速均達到9%-10%左右,明顯高于6%-7%的名義經濟增速。二是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低位下行。2025年8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和個人房貸利率約為3.1%,較2020年末分別約下降了1.5個和2.3個百分點。三是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普惠小微貸款、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科技貸款余額增速均快于全部貸款增速。
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貨幣政策框架,不斷提升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適配性、有效性,以金融高質量發展支持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金融時報》記者:健全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明確要求。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也在不斷健全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能否介紹一下相關工作的進展情況?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負責人:“十四五”時期,中國人民銀行持續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完善價格型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一是市場化的利率調控機制更加完善。2024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明確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為政策利率,理順由短及長的利率傳導關系。通過調整政策利率,影響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并影響存貸款利率,為實體經濟發展營造適宜的融資環境。
二是利率市場化程度進一步提高。2022年4月,建立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并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地方法人金融機構跟隨大型銀行聯動調整存款利率。2024年5月,取消全國層面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下限,商業貸款利率基本實現市場化。2024年9月,完善房貸利率定價機制,促進存量和新發放房貸利率聯動調整,降低存量房貸利率。
三是利率政策執行和監督持續加強。2024年4月以來,整改銀行違規手工補息,引導非銀同業活期存款利率跟隨政策利率調整,建立存款招投標利率報備機制,規范對公存款服務協議,督促銀行按照經營成本合理確定貸款利率,支持銀行穩定凈息差,開展利率政策執法檢查,暢通利率政策傳導。
四是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十四五”以來累計下調政策利率0.8個百分點,引導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別累計下降0.85個和1.15個百分點,促進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明顯下行。2024年9月以來,開展明示企業貸款綜合融資成本試點工作,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參與試點,惠及了大量中小企業。2025年8月份,新發放企業和個人住房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3.1%,繼續保持低位水平。
《金融時報》記者:推進金融雙向開放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工作,央行也多次公開表示貨幣政策要兼顧內外部均衡。請問近年來央行在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負責人:“十四五”時期我國外匯市場展現出較強韌性,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為我國自主實施貨幣政策、穩定金融市場營造了有利條件。
堅持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人民幣匯率在雙向波動中實現動態均衡。五年來我們穩步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人民幣匯率彈性明顯增強,年化波動率均值保持在4%左右,雙向波動成為常態。在面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大幅調整等情況時,人民幣匯率均能在一定時間內恢復均衡,有效發揮了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自動穩定器的功能。
堅持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堅決防范匯率超調風險。實踐證明,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適合我國國情。中國人民銀行綜合施策,強化預期引導,防范匯率超調風險。“十四五”時期,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總體運行在100附近,人民幣對美元雙邊匯率在主要國際貨幣對中表現穩健。
堅持匯率風險中性理念,夯實保持匯率穩定的微觀基礎。“十四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持續大力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樹立風險中性理念,指導金融機構積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匯率避險服務。中國外匯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匯率避險工具使用更加廣泛,市場更具韌性。2025年9月,企業外匯套保比率約為30%,較2020年的17%顯著提升。
展望未來,我國宏觀經濟基本盤穩固,國際收支有望保持自主均衡,中長期匯率穩定有堅實基礎。但匯率的影響因素是多元的,我們將繼續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保持匯率彈性,強化預期引導,防范匯率超調風險,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金融時報》記者:建立制度化的貨幣政策溝通機制,有效管理和引導預期是現代貨幣政策框架的重要特征之一。如何評價央行“十四五”期間的貨幣政策預期管理工作?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負責人:“十四五”規劃綱要特別強調要重視預期管理,做好貨幣政策溝通和預期引導,是中國人民銀行長期持續努力的方向。
“十四五”期間,中國人民銀行不斷創新機制,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市場的有效溝通。一是權威發布、解讀政策。行領導多次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發布一攬子貨幣金融政策。通過陸家嘴論壇和金融街論壇加強與市場深度交流。二是持續完善常態化的預期管理機制。通過官方網站每日發布公開市場業務交易公告,每月發布重要金融數據,每季度發布《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和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新聞稿,助力市場準確理解貨幣政策取向。每年發布《中國人民銀行年報》,全面客觀反映貨幣政策實施效果。三是做好金融數據發布解讀。結合數據變化與市場關注熱點及時開展數據解讀和政策宣傳。四是講好中國金融故事。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清算銀行(BIS)等國際組織會議宣傳介紹中國宏觀經濟金融形勢,增進溝通理解,增強國際投資者信心。五是加大貨幣政策知識的公眾普及。通過微信公眾號推出系列解讀文章,提供通俗易懂、形式多樣的金融科普文章。
經過不懈努力,近年來我國貨幣政策透明度穩步提高,政策的可理解性和權威性增強,政策傳導效果顯著提升,積累了一些做好預期管理工作的經驗。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