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美多利中小企業園,一排排銀藍色的光伏板矩陣正不斷向遠處延展。這里正在建設的1.26兆瓦可移動式光伏項目,是臺北供電所今年重點推進的綠色能源示范工程之一,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140萬kW·h。面對今年雨水多、工期緊、施工難度大的挑戰,臺北供電所創新推行"三組聯建"管理模式,以組織鏈串起責任鏈、激活戰斗力,讓黨旗在施工一線高高飄揚,為工程管理全維度賦能。
黨小組領航定向,把穩安全"方向盤"
"今天的吊裝作業區域,所有人員必須佩戴雙鉤安全帶,吊臂下方嚴禁站人!"作為工程建設的"紅色引擎",項目黨小組將"黨員責任區"劃分到每個施工網格——黨員技術骨干祁明智專注于支架安裝關鍵工序,每天蹲守現場核對圖紙與實際偏差;黨員安全員趙宏政隨身攜帶"隱患賬本",累計排查并整改現場防護不到位、電氣接線不規范等問題3項。
工會小組暖心護航,筑牢質量"壓艙石"
"老張,你這組支架安裝位置有偏差,雖然肉眼難察覺,但會影響后續組件安裝精度。"工會小組的"質量監督員"、老電工孫正宏拿著測量儀,正耐心指導施工人員調整參數。工會小組充分發揮"娘家人"橋梁作用,組建由技師、技術能手牽頭的"質量攻關隊",將"一次成優率""返工率"納入質量管控目標。
生產班組攻堅提速,跑出建設"加速度"
"最近雨水多,要為后期電氣接線留足時間,今天必須完成A區支架安裝!"生產班組晨會上,班長指著進度看板上的"進度表"說道。作為工程建設的"主力軍",生產班組推行"日計劃、周糾偏"機制,將總工期分解為3部12個關鍵節點,每個節點明確責任人、完成時限和保障措施。面對雨季施工難題,班組利用雨停間隙開展材料加工、轉運等準備工作;針對現場環境,班組與設計團隊聯合優化安裝方案,將原本標準節改成現場制作,減低了施工成本。
"三組聯建不是簡單的'物理疊加',而是通過組織融合產生'化學反應'。"通過黨小組把方向、工會小組聚人心、生產班組抓落實,項目團隊凝聚起"一個目標一條心、一個工程一股勁"的強大合力。(張偉)